黄葬梦与食尘>修真>季氏春秋 > 番外三 不知老之将至云而
    两国遂派人将孔丘师徒一行围困在陈蔡之间的旷野上,使其粮草断绝,七天未生灶做饭,进退不能,弟子们有些生了病,有些发牢骚,个个打不起精神来。

    子路首先沉不住气了站起来问道“老师,你天天讲学问,讲道德,让我们做好人。难道有道德、有学问的好人就注定要遭难吗?”

    孔丘说“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,当然也会遭难的,不过他们即使遭了难,也不会动摇的,不像那些没学问,没道德的人。一旦道了难,什么卑鄙的事都能做出来。从前有这样一首诗一不是老虎,二不是野牛,他们徘徊在荒野,到底是什么根由?我们现在的处境正是这样啊!是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对了?若不然,我们为什么被围在这里呢?”

    “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,所以才没人信任我们。大概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,所以,才没人愿意实行我们的主张。”子路反驳道。

    孔丘叹了口气,忽的有感而发“如果有仁德就会使人相信,那么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了。如果有智慧,他的主张就会行得通,比干也不会被摘掉心啊!”即使很久没吃饭,他仍让学生们坐着,自己则来回走动于其中,说了好些话不觉着累。

    学生们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子路没再说什么,走了。孔丘又把子贡叫来将刚才对子路说的话又说了一遍,问他有什么看法。

    子贡实事求是道“老师,您的理想是不是太高了些,所以到处不能相容,如果老师能把理想降低些的话,我想是会好些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对!”孔丘忙把话接过去,“一个好的农夫辛辛苦苦地耕耘,但不定有好收成。一个能工巧匠,能制作出很好的器具来,但不一定能赶上人家的需要。一个有作为的人,能把自己的主张有条理地发表出来,但人家不一定就能接受……这都是正常现象。你现在不努力去充实自己,反而斤斤计较别人能不能接受,甚至为让别人接受,而降低自己的标准,这是不对的。你的志气太小了啊!”夫子说得铿锵有力

    子贡无言答对,默默地退了出去。

    孔丘一面安慰大家,稳定大家的情绪。一面派善于辞令的子贡出去与楚国的军队联系。不久,子贡带来了楚国的军队,在楚队的保护下,孔丘一行到达了负函。

    负函有个叫叶公的大夫,他问政于孔丘“先生,依您之见,一个地方如何才算治理好了呢?”

    孔丘回答说“如果能让本地方的人民安居乐业,过上太平日子,甚至能吸引外地百姓投奔到您这儿来,这个地方就算治理好了。”

    六十八岁的夫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,季氏派人迎他归鲁国,孔丘周游列国十四年,至此结束。冉求问他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,孔丘达“君子之行也,度于礼,施,取其厚;事,举其中;敛,从其薄。”

    夫子在出游列国时,一个叫“衍”的学生一直从旁照料,他如今跟着夫子回到了鲁国,帮他修整著述。

    衍与夫子在一个屋中翻找书卷,他边找边问仍在写书的夫子,“师父,您都已经七旬了,还不打算停笔歇歇吗?您这般年纪回到鲁国,有什么事就交给学生吧,您的余生该好好度过。”

    孔丘在一边道,“还记得当年叶公问子路我是怎样一个人,子路说不上来,我就对子路说,你为何不说‘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’。看来我真的是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,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孔丘乐呵呵地捋着胡子,其实衍知道,他是在想子路了,如今子路正在卫国出仕。